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墙体幕墙 > 正文

知识~烧结类墙材质量通病及解决办法——大全

类别:墙体幕墙 日期:2018-6-10 14:18:16 人气: 来源:

  烧结制品仍然是当前工业和民用建设工程中使用的重要的地方性建筑材料。烧结制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建设工程质量和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结合多年墙改工作的实践,笔者浅谈有关烧结砖

  我国砖瓦历史悠久,素有“秦砖汉瓦”之美称。在陕西周王庙考古发现就有生产黏土实心砖和空心砖,据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实际上中国的烧结砖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用黏土烧砖主要是用于建房,同时也用于军事工程,主要是建造军事防御工程如长城。我国历史上制砖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大窑官邸、等建筑用砖。小土窑则为民间建房烧制普通砖瓦。

  烧结空心制品在西周早期就已经开始生产,但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应用应在上世纪50~60年代。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淤泥、建筑废弃土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经坯料制备、挤出成型、焙烧而成,具有一定孔洞率的制品,用于工业或民用建筑承重部位的砌体材料叫烧结多孔砖;用于工业或民用建筑非承重部位的砌体材料叫烧结空心砖或空心砌块。一般说来,竖孔多用于承重的砖叫多孔砖;水平孔多用于保温、隔热的非承重制品称之为烧结空心砖或空心砌块。

  砖以前称之谓“烧结砖”,主要取决于烧结工艺(土窑、立窑、轮窑)。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体系的变化,现代的烧结砖主票采用隧道窑生产工艺,产品以多孔砖、空心砖及砌块为主。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及生产工艺,要烧好一块砖,“原料是关键,技术是条件,管理是保障”。古代人制砖十分重视原料的选择及处置,在这个古老行业中,一直以来有二句“行话”,叫做“三分工艺七分原料,三分烧七分码”。明张问之《造砖图说》中记载:对制砖的原料处置是“凡七转而后得土,六转而成泥,阅八月而成坯,凡百三十日而后窨水出窑。必面背四旁无燥纹,无坠角,叩之声震清者,乃为入格”。

  从国家及我省多次对烧结制品质量抽检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质量问题,根据烧结制品质量情况分析,大多数的产品质量问题是原料处置不当所致。

  2)增加原料的陈化时间,提高原料的可塑性指数。一般要求,根据企业的产能规模,存化库的面积最小应能够满足七天的生产量;

  3)对挤出机的挤出机口尺寸进行改进。对现有的原料进行全分析,特别是原料的可塑性指数,使挤出机挤出的泥条尺寸接近原材料收缩值的偏差值范围。

  原因: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中大颗粒比例偏高,造成原料中的粗细颗粒收缩不统一而产生收缩裂缝;干燥室温度过高或干燥速度过快。

  2)合理调节干燥室温度,一般干燥室温度控制温度范围:坯体进入干燥室温度控制在40℃左右,干燥室进风温度控制在110℃左右;

  在隧道窑生产的烧结砖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窑车底部两侧有较严重的欠火砖,其颜色发白;强度很低,造成成品砖破碎率高。

  1)检查窑车之间的密封以及窑墙两侧的砂封,及时修复砂封槽漏风,砂封槽内有足够的砂子,防止车底冷风进人窑内;

  2)调整窑内正压、零压与负压之间的平衡,保持窑内各带的温度,减少窑车上的坯垛上下之间的温差,确保坯体正常焙烧和保温;

  4)严格控制焙烧和保温时间,严格做到“定带、定温、定时”进行焙烧和保温,不以单求产而影响质量。

  在烧结砖检测中,有不少烧结砖企业存在抗风化性能差的问题,应该说,我省不列入严重抗风区范围,但问题还是存在。

  原因:制砖的原材料发生变化,不少企业对原材料的陈化时间不够,有的企业对原料破碎后没有采取均化和陈化的措施,直接送入制挤出机制坯。坯体在窑内同一烧结温度的情况下,坯体中的颗粒的固相与液相达不到烧结的要求,我们简称“夹生饭”或“烧结不均衡”。

  石灰“爆裂”和“泛霜”是影响烧结砖质量的两大危害,严重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由于地质成因和矿物组成的复杂性,这两个问题往往在以页岩和煤矸石为原材料的砖厂中反映比较突出,也成为许多砖瓦企业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质量问题。

  “石灰石爆裂”是砖内部生石灰(Ca0)受潮水化,引起体积膨胀而对产品造成的一种现象。当制砖原材料含有较多的石灰质(CaC03),且破碎后原料颗粒较大时,焙烧过程中在砖体内形成尺寸较大的生石灰(Ca0 )颗粒。生石灰颗粒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逐步水化成消石灰Ca(OH)2。 Ca0水化形成Ca(OH)2的过程是一个体积膨胀的过程。随着Ca0不断水化成Ca(OH)2,砖体内Ca(OH)2聚集物体积不断增大,砖体承受Ca(OH)2聚集物膨胀所产生的应力也越来越大,当该应力大于砖体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对砖体形成。少量的Ca(OH)2聚集物可形成砖体表面,大量的Ca(OH)2聚集物则造成砖体酥裂。

  如我市“长广时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开始利用煤矸石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后来采取的措施是将煤矸石过一道钢蓖子,先将大块的石灰石剔除,然后用输送机将破碎后的煤矸石运进车间,利用石灰石与煤矸石硬度不同的性质,再经过回转式圆筛过一遍,使大部分石灰石被剔除。“拣选剔除”结果是使石灰石含量下降到5%以下;

  就是最大限度地减轻石灰石颗粒对砖坯的危害。实践证明,当石灰石颗粒小于1mm时,“石灰爆裂”的危害程度降低80%以上,颗粒小于0.5mm时,“石灰爆裂”的影响基本消失。因此,降低原料的细度是解决“石灰爆裂”最关键的措施;

  “石灰爆裂”对成品砖的,也与成品砖本身的强度有关系,成品砖强度越高,石灰爆裂产生的危害越小。适当提高焙烧温度(950℃)和延长焙烧时间,提高成品砖的烧结程度和成品砖的强度,降低石灰石爆裂产生的危害。“加强焙烧”,就是要提高砖的内在质量,提高抵御石灰爆裂的能力;

  “淋水消解”是最后一关。CaCO3在600℃左右的时候开始分解,913℃分解完毕,分解成CaO(生石灰)和CO2,就是存在砖坯中的CaO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后,生成粉状的Ca(OH)2并且伴随很大的体积膨胀,产生巨大的内应力对砖构成严重的危害。但是,CaO在大量水化的情况下,生成膏状的(也称液态)Ca(OH)2,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液态的Ca(OH)2可以向周围的空隙渗透和移动,大大减轻了内应力的强度,从而使产品度过了“石灰爆裂”这道。做法很简单,砖在出窑以后,立即通过淋水工序过一道,使砖坯完全浸湿、浸透为原则。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16字方针”或者是其他方法,控制原料的破碎细度都是首要的前提,没有细度的,任何方法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起作用。

  烧结砖泛霜俗称“泛碱”,是由于砖内的水溶性盐类遇水溶解,随水分的蒸发迁移至砖表面结晶成为白色粉末,故也叫“盐析”。表现为砖面上生出一层白色粉末。这是砖体残留有硫酸钙、硫酸镁等可溶无机盐,吸水后渗出表层蒸发后的残留物。由于泛霜盐类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晶水,结晶后膨胀,因此,在泛霜时还会有崩裂砖的表层。为此,应控制泥料中氧化镁的含量低于3%。原料处理过程中应强化粉碎,提高原料细度;焙烧过程中适当延长焙烧及保温时间,使生成不溶于水的硅酸盐,减轻或杜绝危害。

  (1)硫是生成泛霜物质的促进剂,也是,而硫的主要来源是从燃煤里带来的,所以选择低硫煤作燃料,能够最有效地减轻泛霜现象的产生;

  (2)提高原材料的破碎细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原料中的碱性氧化物参与高温下的物理化学反应,减少可溶盐的产生,从而减低泛霜的程度。原料的破碎粒度控制在1.5 mm以下;

  (3)延长焙烧时间。适当延长焙烧时间,不仅能够促使硅酸盐矿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而且有利于二氧化硫气体的分解逸出,从而降低硫酸盐的生成,达到减少泛霜的目的;

  (4)杜绝欠火砖出厂。欠火砖既是废品,又是泛霜最重要的祸首,不能小利而流入市场,否则因小失大。加强管理,杜绝欠火砖出厂。

  本文由325游戏 (www.325qp.net)整理发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怀里建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